大漢通訊改版

0
499

 

大漢通訊改版

 為應僑聯總會之邀﹐本會已發行三百期之大漢通訊月刊﹐自本期自九十七年十月份起﹐兩會合刊﹔故本會刊本為雜編型將改為報編型。原僑訊發刊地域遍及海內外﹐且華僑素稱日不滅之大中華﹔與本會振興中華文化書藝旨趣兩相輝映﹐愈可期使遍佈全球之華人﹐共沐中華文化書藝之光﹐乃互惠創舉。

 大漢通訊前主編方成道友堅辭主編一職﹐乃自本期起編務敦請昔曾為本刊主編十年道友戴紹卿先生再度效勞﹔並請中青道友陳茂宏先生擔任主編﹐義務編排製版。今後大漢通訊將以新面貌陳現﹐尚請各位道友先進多予指導及投稿是幸﹗附刊投稿要項如下﹕

截稿日期│每月前十日。

投稿地址│台北市信義區松山路465巷2號2樓戴紹卿先生收。E-mail:hong1588@ms39.hinet.net

 一﹑本會訊改版配合僑訊出版日期為每月終﹐致本會十月份通訊延至月底方能寄達﹐故十月及十一月通訊合併為230期。為期各位道友參與雅集﹐已先致函惠知在卷。

 二﹑本會十二月份雅集﹐訂於二十八日(星期日)上午九時三十分仍假信義路一段三號十四樓大禮堂舉行﹐請各位道友準時出席﹔並配戴會員證由中正紀念堂大忠門斜對面﹐文化大樓側門進入。各位道友攜帶近作懸掛會場展出﹐俾供觀摩切磋﹐請各組評審委員講評﹐現場揮毫部分仍循原例佈置﹐並請資深道友惠予指導。現場繪畫請陳榮德道友示範指導。

 三﹑本會常務理事劉昭 指導之傳燈話會於十二月一日至三十一日在中正區公所六樓市民藝廊聯展﹐歡迎道友參觀指導。

 四﹑九十八年元月份雅集適逢春節﹐場地不得借用。因之暫停一次﹐特此預告。

   五﹑本會副祕書長賴宗煙暨理事洪慧芳及周東河等人﹐應邀於十二月十日赴日本擔任中日書畫展評審。

六﹑本會第六屆第七次理﹑監事會議﹐已於十月二十六日上午十一時召開﹐會中決議事項須如下﹕

 (一)案由﹕本會刊大漢通訊與僑訊合併發行案﹕

說明﹕

 1‧本會四月二十七日第五次理﹑監事會議第(四)項決議(刊於225期)﹕「大漢通訊與僑聯僑訊聯合發行案﹐在維持大漢通訊原版面不變之下﹐授權理事長﹑秘書長及主編﹐與僑聯作細節溝通﹐作成決議﹐向理監事會提報後執行。」。

 2‧依據上述決議﹐經理事長﹑秘書長及新任主編與僑聯數次協調討論決定﹔僑訊自十月號起發行兩大張八大版﹐其中兩大版由本會依大漢通訊原版面自行編輯後﹐交由僑聯統一印刷﹑發行﹐以擴大宣揚中華文化﹐拓展會務。決議﹕經熱烈討論後作成如下決議│與僑訊合刊發行試辦三個月﹐再討論長期合併發行或恢復原版面單獨發行。(到會理監事共二十八人﹐十九票贊成﹐0票反對﹐八票棄權)。

(二)案由﹕本會九十七年七八九月份會費收支決算案﹔決議﹕同意依所提帳目核銷(九月份結存740251元)。

七﹑本會應安徽省濉溪書畫院之邀﹐於九月一日組團赴安徽展出﹔本會作品計三十餘件﹐濉溪書畫院同時邀請全國十四省市﹑一百五十位書畫家共展出一百八十餘件作品。本會楊蓁理事長﹑陳德藩副理事長﹑柯逸梅理事及聶同生道友等前往參加﹐收穫豐盛。本會各道友捐贈作品均供義賣賑災。本會副理事長陳德藩於七月間與陳應華道友舉行雙人展並售出作品多件﹐特捐贈本會新台幣伍仟元﹐謹此致謝。

八﹑僑聯總會舉辦書畫比賽﹐邀請本會資深會友予以評審。並致贈評審費除交通及餐費外﹐結餘九千元捐作本會基金﹐謹致謝忱﹗ 

九﹑五﹑六月份李祖光﹑琳奎一道友郵政劃撥會費各一千元﹐謹此致謝。

中國文字與書法概論          劉夢炎

一﹑中國文字發明的過程﹕

姿勢語言│人類最初只能利用姿勢來彼此表達意思。

結繩圖畫│人類思想情意複雜細密﹐姿勢十分簡單有限﹐實不足以表達﹐且受限制很多﹐便又利用「結繩」﹑「圖畫」以幫助記事和傳達意思。

創始文字│結繩和圖畫傳達的意思﹑幫助記憶﹐仍嫌過於簡單﹐不足應付日漸繁雜人事。於是﹐由結繩和圖畫又進一步而發明了文字。

 可知﹐由姿勢而語言﹐而結繩和圖畫﹐而始創文字﹐這是古代民族文字發明的共同過程。中國自然亦不例外﹐所以亦有著推想相合的傳說﹐那就是﹔伏羲時畫卦﹐神農時結繩﹐黃帝時初創文字。

 那麼﹐如說中國文字肇端於黃帝﹐大備於殷商﹐盛行於周朝﹐在這時代意載上推論起來﹐則是相當合理的。

二﹑中國文字的稱謂﹕

中國有五千年悠久的文化﹐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的文字﹐自古代一直沿用至今﹐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四千餘年的歷史了。然而﹐中國文字卻并不是一開始就稱為「文字」的。「文字」二字之合稱﹐據史載乃是開始於秦代。秦始皇二十八年在琅邪台刻石﹐敘說「皇帝之功」﹐有「同書文字」的記載﹐這便是「文字」合稱的開始。在此之前﹐只稱「書」﹐稱「名」﹐或稱「文」﹐稱「字」而已。

「文」可說是最通行的稱呼﹐如顧炎武日知錄上曾說﹕「春秋以上言文不言字﹐如左傳『於文止戈為武』﹐『於文反正為乏』﹐『於文皿蟲為蠱』﹔及論語『史闕文』﹐中庸「書同文」之類﹐並不言字。」至於稱「字」﹐則為時較晚﹐「其『書』『名』為『字』者﹐如於呂不韋著呂氏春秋懸之咸陽市﹐曰『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此稱『字』之始﹐前此未有以『文』為『字』者也。

 由此可知﹐「書」「名」「文」「字」﹐皆為「文字」之異名。「文字」雖然連稱﹐卻是性質兩樣﹐各不相同的。「倉頡之初作書﹐慨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文字。」又說﹕「文者物象之本﹐字孳乳而寢多也。」宋朝鄭樵再通志文字略上說﹕「獨體為文﹐合體為字」。由此可知﹐文是「依類象形」的﹐字是「形聲相益」的﹔文是原始構造的「初文」﹐字是由「初文」相配合產生的「孳乳字所以﹔「文」是獨體的﹐「字」是合體的。」。

三﹑中國文字的創造﹕

(一)構造的巧思│中國文字的結構實在巧妙﹐絕非別種文字所能及。如「此木為柴山山出﹐因火成夕夕多。」一幅字對﹐不但把「柴」﹑「出」﹑「」﹑「多」四字的結構表示的極其明白﹐而且上下文句也連接得十分恰當以及自然。又如「凍雨洒窗﹐東二點﹐西三點﹔切瓜分片﹐上七刀下八刀。」一幅字對﹐也把「凍」﹑「洒」﹑「切」﹑「分」四字各部構成的筆畫解釋的極為明顯。可見中國文字構造支富於巧思如此美妙。

(二)產生的先後│中國文字是依據許多原則﹐而構造成功的一種複雜產品。其產生的先後次序﹐一般都認為是由象形而指事而會意而形聲。

 (三)創造的法則﹕

「六書」分類法﹕

古人造字的原則共有六項﹐叫做「六書」。「六書」的名稱與次序﹐說者紛紜。班固漢書藝文志說﹕「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教國子﹐教之六書。象形﹑象事﹑象聲﹑轉住﹑假借﹐造字之本也。」許慎說文解字敘謂﹕「周禮﹐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聲﹐四曰會意﹐五曰轉住﹐六曰假借。」字漢朝以來﹐研究中國文字者﹐多不出班固和許慎所說的範圍﹐「六書」的名稱和次序﹐現在一般所習之為﹕1象形﹐2指事﹐3會意﹐4形聲﹐5轉注﹐6假借。這是宋代徐鍇所釐訂的。(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