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一年一度的華僑節,在國家奮發邁進的歷史過程中,僑胞們秉持愛國的忠誠和報國的志節,輸財致力,貢獻良多,也希望國人能夠效法僑胞對國家的熱愛,凝聚四海同心、血濃於水的團結意識,為開創國家發展願景攜手奮鬥。 「今天的移民,即是明日的華僑。」華僑就是指僑居在海外的中華民國國民。而我國國民之移居國外,已超越了所謂移民是國力之延伸的說法,更有極其深刻的時代意義。馬總統曾讚揚僑胞對中華民國的貢獻,他說,我們中華民國的華僑在整個國家發展、建設的歷史上,扮演了全世界沒有第二個國家曾有過的角色,一直到今天還是如此。中華民國從開國到北伐、抗戰,一路走來,華僑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國父孫中山先生非常重視華僑的力量,更讚譽「華僑為革命之母」。
首先,遍布世界各地的華僑對僑居地的整體建設都曾立下不可磨滅的功蹟,諸如美國中央太平洋鐵路的建築、加拿大礦產的開採、中南美洲各國農業的倡導、東南亞地區的開發等,都是華僑血汗灌溉的明證。而且,華僑們所展現的生活習慣與文化特性,在僑居地與主流社會不同文化的相互激盪,也融合造就更寬厚亮麗的華僑社會特質,對世界新文明的塑建有極為正面的助益。今天無論在哪一洲、哪一國都可以看到這種中華兒女所散發的光與熱,可見我國華僑兼具服務性、建設性與文化性的移民,對於世界人類確實有卓越貢獻。
其次,就我國而言,華僑對國家發展亦有重大貢獻。民國初年,僑匯在平衡國際貿易逆差上有很大作用。以民國廿五年為例,僑匯收入足可抵銷該年入超。當時興辦育嬰堂、贈醫處、方便所、義莊等慈善事業,都是華僑家鄉建設的成果。教育建設方面,廢科舉、興學堂後,鄉村教育的經費多來自海外華僑募款。此外, 國父在革命期間,從建立組織到策劃起義、籌措經費,大多以海外僑居地為基地,國民革命之成功,華僑之助力特多,因此乃有「華僑為革命之母」的讚頌之詞。其後,討袁護法、北伐、抗日,在在都有華僑無條件的感人奉獻。
再以外交來說,海外僑胞的雄厚力量,一直是政府推動國民外交的生力軍,對多年來我國國際空間之拓展,無論是精神上的支援和實務上的協助,都曾發揮巨大的實質幫助,今後也將是政府落實「活路外交」的穩固基石。
尤其重要的是,政府遷台六十年來,華僑支持祖國之心從未動搖。回想遷台之初,風雨飄搖,可是華僑支持愛護中華民國的立場始終堅定。各地僑胞出錢出力、竭智盡忠,不僅協助政府度過難關,而且美國、東南亞和日本華僑對台灣的投資更是當年台灣經濟起飛,創造「台灣奇蹟」的一股重要動力。此外,透過華僑企業組織間的國際結合,促使我國與國際之間不同資源、科技的交流互通,發揮累積倍增的效果,一方面有利於國內經濟成長與升級;另一方面在國際競爭中也相對提昇我國競爭力。
同時,我們更要鄭重指出,華僑之所以能有各種卓越貢獻、之所以令人尊敬,主要在於他們都擁有一種堅忍不拔、奮鬥不懈的精神意志。日本商界聞人小久保晴行曾與東南亞華僑有許多接觸,進而將其觀察所得寫成「華僑商法」一書。他在書中描述大多數華僑都是一年到頭不休息的「工作狂」,即使資產上億,仍然每天以麵包果腹,並且指出華僑們具有驚人的生活力、執著力和行動力,其不屈不撓的生活態度,值得日本生意人學習。
透過小久保晴行的深入觀察及剖析,我們可以清楚發現,堅忍、刻苦、踏實、勤奮等特質正是華僑在人生地不熟的異鄉自力更生、創業有成的真正原因。而華僑們在節衣縮食、事業有成之後,復以「不忘本」之心回饋祖國,其真情大愛當然更令人珍惜感動。像今年八八水災重創台灣,全球各地僑胞紛紛慷慨解囊、踴躍捐輸,協助救災重建工作,就是華僑愛心流露的最新例證。
總之,華僑是中華民族延伸於全世界最重要、最可貴的資產,是一個永遠挖掘不盡的無限寶藏。放眼全球,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如此眾多的僑民、有如此驚人的後盾力量。政府為了表彰華僑對國家的貢獻,從民國四十一年起定十月廿一日為華僑節。今天我們在感念華僑貢獻之外,也希望政府今後更要加強對華僑的服務,務必使華僑與國內同胞關係密切,一起為更美好的未來同心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