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對祖國貢獻的展望

0
634

1304_2■ 夏誠華

馬英九總統在「五二○」就職演講中明確表達:「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大陸13億同胞」。胡錦濤甚至在談話中直接引用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的說法。兩岸關係後續發展與作為,循著兩岸執政黨認同的「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基礎上發展,未來兩岸從政府、企業、到人民之間的關係,也將隨著形勢改變,趨向緊密。「僑務」工作可以說是為華僑服務的工作,兩岸在華僑社團、華僑經濟、華僑文教等方面,也將隨著新世紀、新視野的形勢形成,由競爭走向合作。
中華民國被排除在絕大多數政府間國際組織之外,眾所皆知最主要的原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強力打壓,其目的在於消滅中華民國主權獨立國家的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希望最終能夠兩岸統一,因此在其憲法上界定「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神聖領土的一部分。」堅持對中華民國在國際上從事零和之外交競爭。中華民國受限於外交空間緊縮,乃透過華僑在僑居地進行遊說僑居國及表達支持之態度,而造成原屬宗親、鄉親、血緣關係而凝聚在中國文化背景下之僑團必須在對兩岸政府態度上表態,因而造成僑社之分裂。更甚者,中華民國自民國89年(西元2000年)以後,統獨之爭延續至海外,使得僑社中支持中華民國之僑團又有統獨之爭論及分裂。海外僑社近百年以來本是帶動中國革命、革新,抵禦外侮,引進僑匯、資本、人才之平臺,卻因兩岸之分裂及中華民國內部統獨之爭而各擁其主,各有立場,導致僑社分裂。幸經民國97年(西元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後,代表中國國民黨之馬英九參選總統贏回政權。
反觀中華人民共和國自民國67年(西元1978年) 改革開放以來,大量投資建設,人才留學西方,並返回從事改革,歷經鄧小平、江澤民,而至胡錦濤等領導人,兩岸關係因此以和平互動為準則。在過去的歲月中,兩岸政權都堅持「漢賊不兩立」的零合賽局,以至於雙方相互衝突、排斥。然而在全球化的年代,特別是兩岸關係早已融冰、春暖花開,僑務政策亦應重新調整。
值此新時代開始,中華民國仍應以國統綱領之三階段歷程作為兩岸互動之進程,馬英九總統也已表示現在已進入國統綱領第二階段,民國97年(西元2008年)11月海基會江丙坤董事長與海協會陳雲林會長在臺北召開會議,雙方達成通商、通航、通郵之協議。兩岸僑務機構亦應以此為準,建構新視野,摒棄僑務工作扮演鬥爭、統戰之角色,轉為以僑民教育為和解平臺,推動中華文化為目標,雙方共同研議如何合作?在人員、教材、教育對象、推廣範圍等議題上,共同磋商,列入海基會、海協會下個階段在海外合作之議題。海外華僑是催化兩岸政治民主化、社會現代化與兩岸和平安全的力量,因此如何使海外僑團先行合作,海外僑社重新扮演中華民族融冰、統一、復興之角色,是兩岸的僑務機構目前最應關注之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