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融合 開闊視野 饒祗豪交換學生行囊滿載

0
541

67饒祗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的學生;去年9月至今年2月,是捷克布拉格藝術學院的交換學生!
如今,他重返北藝大,是甫考完研究所、積極準備大學畢展的應屆畢業生。
來自馬來西亞的饒祗豪,主修版畫,去年申請獲准前往克布拉格藝術學院,進行一學期的學術交流課程。
克布拉格藝術學院採行師徒制教學,每位教授帶領一個「工作室」,平均30幾名學生跟讀6年畢業後就具有碩士學歷,每名學生可以與教授約定見面時間,進行一對一的作品指導。
饒祗豪很快就習慣這種學習方式,由於他就住在「工作室」的樓上宿舍,他可依需要,在「工作室」每天上午7時至晚間10時的開放時間內,自由進出,他會為了一幅鋅版畫作,在磨版、潔版、灑松香粉、製版、上色……的過程中,每天密集時間呆在工作室,也會有時放鬆心情,為自己料理一份可口的雞肉起司捲餅,更有時會燉煮一份色香味具全的糖醋子排,讓那些捷克同學吃得讚不絕口!
祗豪說,因為啤酒價廉,所以當地同學習慣一杯在手天南地北扯個不亦樂乎,自認很「宅」的他可以接受午餐時分與大夥「啤」在一起,晚上時間,他卻還是情願擁抱「對影成雙」的寧靜感覺。
也許正是有著這份「寧靜致遠」的功力,他能從細微處觀察到許多技法上的差異,從一次又一次的畫作賞析中,努力學習,使他在交換學生這麼短的時間內,除了提出作品參加工作室的群體作品展外,更經由教授推薦參加一項捷克全國性的版畫大賽,獲得入選,在捷克布諾AULA美術館展出作品,那份「不虛此行」的豐碩感,著實讓他好開心。
談到此行最大的收獲,饒祗豪毫不猶豫的說是「視野的擴大」。他的說法是,出去走一趟,不見得一定要坐在教室聽課,或是讀不同的教材才學得到東西,其實更多的是無形的成長,就像北藝大老師看了他在捷克的作品,指出其中已融合了東歐色彩風味,讓他體認作品層次的提昇,絕無公式可代入,全是心領神會後才能成就自我的創作理念。
比較台灣和布拉格的學習情形,饒祗豪說兩者的教學技術其實大同小異,只是在一些如金屬材質的腐蝕性作業過程中,布拉格學院更重視學員防護罩、防護衣等的安全設備,而如擦墨的動作,台灣早有替代工具,布拉格卻至今仍以雙手為之,堅持如此才能透過手感完成深刻的作品……,而這些,在他這個學生看來,無關優劣,只是方法的不同而已,只是,布拉格藝術學院應該是重視傳統、堅持根本的一個典型代表。
3月6日參加北藝大美創所入學考試,饒祗豪期待順利上榜,他為自己規劃未來要留在台灣發展,計畫2年內參加「駐村計畫」,與世界各國成熟藝術家深度交流,學習更多專業知識、技巧,讓自己在版畫領域中能儘情揮灑。
長相斯文靦腆的饒祗豪,承認當初在申請國際交換學生時,受限家庭經濟困窘的問題,頗有番爭扎,可是他鼓勇向各單位要求協助,更獲得華僑救國聯合總會、海華文教基金會、華僑協會總會以及謝瑞聰先生和多位師長親友的經援,讓他順利成行,他感謝這些「貴人」的伸援,肯定自己將因為此番受援經驗,更勇敢的邁步既定目標!(劉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