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天教你開口講華語 師大國語中心陳立芬老師經驗談

0
786

■ 劉為一

學華語不難!一個月能開口點早餐,三個月可以用國語聊天。

國立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陳立芬老師,信心十足的以她18年教授華語的經驗,向不熟悉中國語文的華僑子弟以及不知華語為何物的外籍學生保證著。

陳立芬老師肯定的說,只要一周10小時,一個月就足以基本溝通的需要了。

發音+肢體語言=基本口語

當然,她強調,這應該只適用於一些特定的範圍,例如針對食衣住行的日常生活應對所需,密集學會相關的詞句,而這也是為什麼某些宗教教宣教土能快速以中文宣教的主要原因,至於更多的語彙,當然就需要更多的學習和練習了。

至於採用什麼速成方式開口講,她的說法是,雖然以「跟說」、「肢體語言」、「教具」等等大原則相同,還是要看看教者的靈活運用,同時,以台灣目前有23所大學,26個語言中心來說,也都各有一套教法的遵循模式,各種教法都各有特色,學生可以依各人的意願選擇不同的訓練課程。

以師大國語文中心,她的經驗來說,面對來自不同國家的華僑子弟和外籍生,她不用各國母語與之交談,也不以英語溝通,踏入教室後,完全是情境教學,第一節課,她就以肢體語言配以中文發音,讓學生立刻學得最基本的會話能力。

她以食指比著自己,口說「我」,再比著對方說「你」,比著第三者說「他」,要學生照著她的動作發音,……,如此反覆練習,學生很快的已經在說「中文」了。

同音不同義 學生最困擾

以立芬老師的經驗來說,除了部分已有中文基礎的華裔子弟,有些完全是ABC的孩子,其實在教法上是和教外籍生一樣的。

而對於他們來說,漢語的咬字、發音是困難的,他們不太容易掌控四聲聲調,所以講起中文,總是缺乏高低音;而對諸多同音不同義的書寫、口語詞彙,也令他們十分困擾,例如「ㄔㄤˊㄕˋ」,他就分不清是「常識」還是「嘗試」;「ㄔㄤˋㄧㄡˊ」,不知道是「暢遊」還是「唱遊」。

除此,一些詞同義不同的也會讓他們暈頭轉向。

陳老師說,有一天一位學生問她,去商店買東西,付款後,店員會說「找你的」,為什麼要「找我」?是「誰找我」呢?又有一位外籍生知道搭公車要給票,可是不了解為什麼有些是「上車給票」,有些卻要「下車給票」,他奇怪的問:「我下車後,手臂不夠長,怎麼能將票錢投入收票機呢?」,而「發燒」是生病,是不好的,為什麼貨物「發燒賣」卻是好的?

組合舊詞成就新語彙

其實,任何人在學習不同語言時,都會發生這些狀況,所以,陳老師說,開口說華語不難,但是必須輔以讀寫的功夫才能達到完整學習的效果。

除了運用中文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的特色,引領學生進入「識字」範圍,她會以「舊知識學新知識」的方法,使學生在學過「簡單」、「明白」兩組詞彙後,可以融會貫通學到「簡明」的新詞組合;也會利用連字句成行的賓果遊戲,幫助學生玩樂中熟悉中文字。

相較於外籍生因為喜愛中文或是工作所需的積極學習態度,部分從小被家長強迫來上課的華僑子弟,他們對華語排斥、不喜歡甚至「看不起」,學習的態度明顯的消極。對這些可能已經是20幾歲的年輕人,陳老師笑著說,帶起來還像帶小孩子一樣,甚至也和中文○程度的外籍人士一樣,一定要以活動玩耍,講故事的方法導引,而且講解相關文化時,更要特別小心,不能增加他的反感。

當然大部分回來參加暑訓班的華裔子弟,都已有講國語的能力,只要加強讀寫訓練,就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用心  敢開口  說國語很簡單

總之,對於喜愛、有心學習華語的人士,陳老師誠懇的希望一定先要打破「華語難學」的迷思,她說,只要用心,敢開口,就能講國語,因為真的很簡單!

(相關報導見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