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月底,我寫過一篇〈內閣改組前 應該先改造〉,提出許多主張。其中之一,是把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僑務委員會、與新聞局有關對外宣傳各處,都併入外交部,改稱「對外關係與貿易部」。政府是否予以考慮,我並未過問。
但五個月來,許多海外僑界老友氣憤填膺,或打電話,或寫信來,指責我當初的構想全未考慮到僑社向背。三月卅一日,前駐美代表陳錫蕃發起,廿幾位退休使節包括丁懋時、程建人、戴瑞明、金樹基、鄭文華、洪健昭、胡為真、黃傳禮等,聯名上書馬總統,反對將僑委會併入外交部。我也簽了名,以贖前愆,因而想說明我為何「覺今是而昨非」。
朋友們向我舉出很多理由,陳錫蕃兄的公車上書,就有十九條之多。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海外華僑社會本質中,牽涉到兩岸關係的部份。
美、英、日、澳、加拿大、沙烏地等國的「華埠」是怎麼來的?就是因為華人有自己的生活習慣、保守性格、與早年移民不通外語等因素所造成。大陸變色,政府遷來台灣,已是六十年前的事。但多數僑社仍然奉中華民國為正朔,會所內懸掛的也是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或兩邊都不掛。當地政府雖已承認大陸,僑民不論老幼,多數仍持中華民國護照,也因為如出國旅行,要辦其它國家簽證時,比大陸護照方便。他們與我駐各地辦事處往來密切;遇有慶典,雖不得不邀請大陸使節,同時也必邀我方辦事處長和屬員,分坐兩席,已成慣例。
民進黨執政時期,一方面以大量經費補助各地的台灣同鄉會;另一方面為「去中國化」,又把僑務委員會英文譯名改為Overseas Compatriot Affairs Commission,拿掉Chinese那個字。住在台灣的人或許只覺又氣又好笑,海外僑團領袖卻把此事看得很嚴重,因為compatriot義為「同胞」,問道:「我們算是哪一國的同胞?」更加增長了他們反對台獨、支持藍營的情緒。
現任僑務委員長吳英毅,是貨真價實的本省人,生長在嘉義市,台大醫學院畢業,到美進修獲得醫學博士位。三十年來在美中僑社以熱愛祖國、反對台獨著名。九十年代,我有次應邀到舊金山演講,他打許多次電話來,情面難卻,只好去芝加哥住了兩天,在華僑公所演講,才知道他在美國中部聲望甚高。但他回國接任年餘,和他從未晤面,本文也非出於他的請託。
美國各地老友說,僑委會可能裁併的傳聞,已在海外引起僑團前所未有的震撼與憤怒。三月中旬,政府緊急派吳委員長和行政院研考會主委江宜樺赴美滅火。據說在各地被華僑不斷責難,問道「政府還要不要華僑了?」最激烈的地方,中華公所討論此事時,甚至不讓這兩位閣員上台解釋,只有坐在台下聽訓的份,如坐針氈。三月卅一日,兩人才回到台北。
個人駐外卅五年的經驗,保護僑民雖是外交官職責之一,但今日因多數國家與我均無外交關係,駐外辦事處人員的行動,受到許多限制。外交部休說部次長,即使司長級官員也不易巡訪各國。但僑務官員卻可自由旅行,從未遭受阻難。
僑委會該做的事,不計其數。從僑校中文課本採用正體字和注音符號,到透過僑生返國升學,鞏固僑社向心力,為台灣在兩岸和平發展關係上,增添一份力量,俱有其無可替代性。想來行政院也已瞭解,才有吳、江兩位三月之行。希望劉院長能重新考慮,慎重處理這件事。